English

乳制品 缘何质量差异较大

2000-06-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日前,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抽查结果显示:我国奶粉质量差异较大,大型企业和三资企业生产的奶粉及进口奶粉质量较好,而小型企业生产的奶粉质量合格率仅27%。据了解,质量不合格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卫生指标不合格,二是产品中不添加或少添加营养强化剂,维生素、微量元素达不到要求。

乳制品行业难题亟待解决

我国乳制品工业目前的状况是乳制品生产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生产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同时,市场需求不旺,乳制品(主要是奶粉)开始积压滞销、部分乳品加工厂陷入困境,乳制品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突出。

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有关专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比较突出的原因,一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自80年代以来,全国的乳品生产企业“遍地开花”,这些企业90%是日处理鲜奶100吨以下的小厂,设备陈旧,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品种单一,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力较弱。在市场看好时,就互相争抢奶源,盲目扩大生产;当市场出现波动、产品大量积压时,就采取低价倾销,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产品结构单调,部分企业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现在,奶类市场一改过去奶粉唱“独角戏”的局面,转变为以鲜奶为主的多品种、多口味的消费格局。从目前市场情况看,产品结构调整快的企业赢得了发展先机,而反应慢的企业却陷入“步步被动”的困境。

三是每年大约要进口10万多吨各类乳制品,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

目前,我国的乳制品工业产值在食品工业中所占的份额仅为0.4%,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有关专家介绍,1998年,世界牛奶的总产量为5.56亿吨,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02公斤,而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为6.6公斤,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国内乳制品工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提高原料奶质量是当务之急

低质量的原料奶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乳制品。据统计,我国奶牛头数和总产奶量在过去的20年里虽有较快增长,但个体产奶量低、鲜奶质量比较差。1996年全国25个省、区、市成母牛平均每头年产奶量仅3516公斤,乳脂率3.2%,干物质11.2%,与发达国家单产6000—7000公斤、乳脂率3.6%、干物质12%左右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要让消费者喝上高品质的奶制品,就要在“源头”多做文章。目前,国内一些大乳品企业正在实施较为严密的奶源质量控制,以形成生奶“按质论价”体系。以一级奶为标准,特级奶加价,次等级奶降价,最终目标是使超过85%的原料奶成为一级奶或较好等级奶,目前,“源头”控制的效果正在逐渐显露。另外,这些企业同时加强了奶畜科研与推广,增加了技术投入,不断改善奶畜良种选育。

提高原料奶质量是一个老问题,其重要性自不必说。这些年来,各企业都做了大量工作。改造收奶站、以质论价、打击掺假兑水等,使鲜奶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内蒙古伊利集团公司成功地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奶源的好办法。就是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根本上控制了鲜奶质量,解决了分散饲养与鲜奶质量差的矛盾。

市场有待于维护与开拓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有关专家建议,由于目前液体奶的消费主要是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市场还有待于开拓。在气候寒冷、冬季气温比较低、运输距离较远的地区,液体奶销售成本高,还是应以奶粉类产品为主,可以研究开发奶粉新品种,生产全脂奶粉等。在那些羊奶、水牛奶、牦牛奶比较多的地区可以开发纯羊奶、纯水牛奶、纯牦牛奶及其制品。在台湾,羊奶及其制品就比牛奶的价格高。

专家们认为,目前我国乳品行业的竞争不仅表现在国产品牌之间,还表现在国产品牌与进口品牌之间。因此,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一些企业,包括一些三资企业在内,低价倾销产品,不惜用亏损换取市场,用牺牲质量换取市场。这种不讲商业道德、不顾企业信誉,靠降价销售、用降价来打倒对手、来夺取市场的做法,其结果不仅损人,也会害己,不仅把企业眼前的利润搞没了,长远看还会把企业的发展后劲搞掉了。为维护整个行业的利益,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工作,整顿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认真开展打假活动,把那些欺骗消费者的伪劣假冒奶粉赶出市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